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趣味乐园 > 电影推荐 > 正文

新中国儿童电影六十年的文化年轮(2)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章作者:李道新 2009-08-04 18:29:42

智能内容

  红色经典儿童影片的诞生

  当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样出现了一批相当优秀或影响巨大的儿童电影作品,成为当时以至当今中国儿童电影中过目不忘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包括《鸡毛信》、《祖国的花朵》、《风筝》、《红孩子》、《宝葫芦的秘密》、《小兵张嘎》、《小铃铛》、《闪闪的红星》等在内的新中国儿童影片,在意识形态与国家权力意志许可的范围内,不仅以场景的拓展推动了空间的电影想象,而且以童心的还原充实了想象的电影空间,为儿童思维与电影手段的相互契合寻找到了一条较为有效的发展路径。其中,海娃、嘎子、潘冬子等银幕形象深入人心,《让我们荡起双桨》、《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电影歌曲余音绕梁。特别是影片《小兵张嘎》,在儿童思维与电影手段的相互契合方面,达到了超越时代的思想水平和艺术高度。据有关材料显示,迄今为止,《小兵张嘎》仍是中国观众公认的印象最深也最为喜爱的国产儿童影片。

  跟同时期其他儿童影片相比,这些优秀的儿童影片均以场景的拓展推动了空间的电影想象,并以童心的还原充实了想象的电影空间,不仅让儿童斗争、生活与学习、游乐的空间真正地归他们所有,而且将这些特定的电影空间表达为一个专属于中国儿童的、较能信服且令人向往的生长空间。这些影片之所以能够发挥老少皆宜、雅俗共赏、长久不衰的宣传教育功能和游戏娱乐效果,其内在的原因主要在此。

  在影片《鸡毛信》里,蔡元元普普通通的外形和朴实生动的表演,跟石挥平直亲切的导演风格与华北山村自然粗犷的景象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了不可多得的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同样,在影片《小兵张嘎》导演崔嵬的观念中,嘎子和胖墩的扮演者安吉斯、吴克勤等,都是一些在银幕上“生活”而不是在银幕上“表演”的孩子。而在摄影师聂晶的镜头里,纯朴、浑厚而又刚劲的影像基调以及潇洒自如、独具特色的长镜头运用,都是为了展现出令人信服的战争氛围与人物关系,将小嘎子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儿童形象。

  跟以和平年代的学校、工矿作为故事发生场景的儿童电影相比,以战争年代的苏区、战地为场景的儿童影片,在电影空间的拓展上确实具备明显的优势。《鸡毛信》和《小兵张嘎》如此,《红孩子》和《闪闪的红星》也不例外。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闪闪的红星》里的电影空间(中央苏区)已被政治话语中对“红色政权”的单一想象基本同质化和符号化,小英雄潘冬子也从外形到气质均被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而又扁平的“党的孩子”,但在编导者的努力之下,观众仍能从游击队和革命群众的生活与战斗场景中,感受到“文革”期间难以从银幕上体会得到的江南风光;潘冬子的沉着机智、刚强勇敢,跟巍巍青山、茫茫林海和小小竹排形成同构,使影片笼罩着一种儿童电影中不太常见的传奇色彩和浪漫激情。

  当然,在《祖国的花朵》、《风筝》、《宝葫芦的秘密》和《小铃铛》等以学习、劳动为主题的儿童影片里,也可看出创作者拓展场景与还原童心的努力。《祖国的花朵》将首都北京的北京小学、中山公园、北海湖面及其美丽的白塔一一搬上银幕,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并通过这种特定的空间设置与风光呈现,将儿童的未来与首都的魅力和国家的远景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新中国儿童电影一以贯之的精神文化特质。《风筝》更是采取这一时期其他题材影片基本不可能采取的中外合拍方式,通过一只风筝,串连起中国北京与法国巴黎这两个独特的电影空间。尽管新中国电影的故事场景如此溢出国门,同样是为了表现中法友谊的宏大的时代主题,但这种对于不同空间的电影想象,确实为新中国打开了难得的电影想象空间,中法儿童的对话与中法文化的沟通,绝对是此前中国电影无法涉足的新鲜领域。同样,《宝葫芦的秘密》和《小铃铛》等儿童影片,通过童话结构与梦境叙事,将儿童电影的场景转换成完全虚构的、想象的电影空间,作为一种更加符合儿童思维与电影手段的儿童电影实践,两部影片的经典品质已由观众的口碑和此后的重拍得到证明。

 

濞嗐垼绻嬮弶銉ュ煂婵傘儲鏆熺純锟�

閹劎娈慖P閸︽澘娼冮弰顖ょ窗 18.226.94.15 马萨诸塞州大波士顿区麻省理工学院
婵″倹鐏夐幃銊﹀閸︺劎娈戦崺搴$閺堫亜绱戠拋鎯с偉閺佹壆缍夐崚鍡欑彲閿涳拷鐠囩柉绻橀崗銉ュ弿閸ョ晫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