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趣味乐园 > 电影推荐 > 正文

新中国儿童电影六十年的文化年轮(3)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章作者:李道新 2009-08-04 18:29:42

智能内容

  艰难地走向还原童心

  1979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观念更新热潮,特别是在西方现代电影观念及其儿童电影、战争电影与家庭伦理电影的影响下,新一代中国电影创作者也在努力突破此前的政治化、成人化、训育化的儿童电影观念。在进一步拓展场景、还原童心的过程中,将空间的电影想象与想象的电影空间有机地整合在具体的儿童影片创作实践之中,企图以此重建中国儿童电影的精神文化品质。

  1980年前后,以战争年代的苏区、战地为场景的儿童影片,如《火娃》、《两个小八路》、《报童》、《白龙马》、《苏小三》等,并未超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儿童影片的基本观念和主要模式。但在《鹿鸣翠谷》、《妈妈,你在哪里》和《扶我上战马的人》等影片中,已经可以感受到电影空间拓展与儿童心理还原的新趋势,战争题材的儿童电影开始笼罩着一种悲剧的气氛与怀旧的情感。这样的审美体验,此前新中国的儿童电影不敢尝试也从未出现。

  在《鹿鸣翠谷》里,15岁的东北抗联小战士铁子在烈士的尸体旁悲痛地背起幸存的婴儿小石头,踏上了寻找部队的漫漫长途。在长白山的深谷密林中,孩子们风餐露宿,并与梅花鹿结下了友情。影片最后,铁子中弹倒在红松林里,梅花鹿引领孩子们找到铁子,返回了驻地。梅花鹿的长鸣之声,回荡在青山翠谷之间。翠谷、鹿鸣,与战争、孩子,构成一个颇有意味并感人至深的电影空间,在观众中激发出强烈的和平渴望与深切的人性呼唤。《扶我上战马的人》则在中国儿童电影中较早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并以时空倒转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彭德怀在战争年代的生活琐事及其对“我”的深刻影响。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即跟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儿童电影的宏大的空间想象,终于在这样颇具个人化的怀旧色彩的儿童影片中逐渐消解,并为儿童电影创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具体也更加多元的想象的电影空间。此后,《少年彭德怀》、《孙文少年行》、《童年在瑞金》、《二小放牛郎》、《战争童谣》、《童年的风筝》、《少年英雄》等影片,均在悲剧气氛与怀旧情感的层面上进行着充满个性的探索。

  新时期战争题材儿童电影在文化特质及其观念转型方面的重要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魔窟中的幻想》和《战争子午线》这两部影片上。《魔窟中的幻想》借取小说《红岩》与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小萝卜头的人物原型,更加集中而又细致地展现了小萝卜头在监狱中的生存状况及其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小萝卜头存身的自然空间,一辈子都是一个天井式的监狱和头顶上有限的天空,但他的心理活动是天马行空的。也就是说,想象的电影空间已经突破主人公现实生活的场景,面向无穷无尽的幻想。《魔窟中的幻想》正是这样通过空间的电影想象,创造了一个基本符合儿童思维特征的想象的电影空间。

  跟《魔窟中的幻想》相比,《战争子午线》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儿童电影的空间意识,而且在多重空间的电影想象中进一步丰富了想象的电影空间。具体而言,《战争子午线》一方面通过时空交错的电影手段探求了战争的本质与人性的深度;另一方面,又以充满颂赞激情和反思力度的宏大叙事,重建了战争片里不可或缺的国家形象与民族英雄主义。

  除了战争题材的儿童电影之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儿童电影中的学习和劳动题材,同样在新时期得到了新的尝试。但值得注意的是,新时期学习和劳动题材的儿童电影,不再将普通学校和工厂矿山作为主要场景,而是把电影空间拓展到除了普通学校之外的工读学校、幼儿园、家庭以及科技馆、实验室、运动场和城市的大街小巷、乡村的田垄沟渠。一度作为儿童电影主要场景的工厂矿山,由于缺少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照,已经基本退出了儿童电影的视野。

 

娆㈣繋鏉ュ埌濂ユ暟缃�

鎮ㄧ殑IP鍦板潃鏄細 18.226.94.15 马萨诸塞州大波士顿区麻省理工学院
濡傛灉鎮ㄦ墍鍦ㄧ殑鍩庡競鏈紑璁惧ゥ鏁扮綉鍒嗙珯锛�璇疯繘鍏ュ叏鍥界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