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趣味乐园 > 电影推荐 > 正文

新中国儿童电影六十年的文化年轮(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章作者:李道新 2009-08-04 18:29:42

智能内容

  事实上,失足少年的品德转变、独生子女的挫折教育、天才儿童的特长培养、单亲家庭的心灵创伤、老少两代的精神交流与失学孩子的求学渴望等,已经为新时期儿童电影拓展了大量的新的场景,并使童心的还原在多样化的想象的电影空间里得到了基本的展现;儿童作为独特的个体,在年龄、性别、性格、才能以及阶层、族群等方面的显著特征,成为儿童电影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对政治化、成人化、训育化的儿童电影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和超越。以伦理评判和情感诉求为主要目的,新时期儿童电影基本摈弃了此前的政治话语和国家担当,探讨着成人与儿童、儿童与自然、儿童与儿童之间相互对话、彼此启发的可能性。其中,尤以《泉水叮咚》、《我的九月》、《心香》、《一个都不能少》和《上学路上》等优秀影片为代表,将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真正推向一个观念多样、感人至深的新境界。

  在影片《泉水叮咚》里,幼儿园内外的孩子们问题不少,影片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幼教工作者的崇赞激情之中,而是让幼教工作者从孩子们身上获取力量,被孩子们的童心所感动。这样的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一改此前儿童电影单调的训育模式,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儿童电影的想象空间。

  跟《泉水叮咚》等儿童影片不同,《心香》的电影空间更具现实的指向、历史的质感和文化的张力。影片中,主人公京京本在北方一座城市的少年宫里学习京剧,因父母离异,不得不暂住在南方城市的外公家里。祖孙两代的内心交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表演为媒介,将中国儿童电影的想象空间扩展到中国文化的广阔视野,颇有举重若轻的气派,也使观众得意忘言、如沐春风。

  如果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现实题材的儿童电影在场景选择上大多集中在城市空间,那么,《一个都不能少》和《上学路上》等影片,则将镜头对准贫困山村和西部落后地区,以失学儿童的生存状况为主要内容,并以较为写实的影像基调,直面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儿童所处的困境。这样的儿童电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不可能出现的,较好地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电影观念转型的成就,也显示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电影愈益丰富、深刻的文化品质。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儿童电影,也产生了一批较具科幻、魔幻和神话色彩的作品,如《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魔表》、《魔鬼发卡》、《魔画》、《疯狂的兔子》、《冬冬的故事》等,这些影片虚构的电影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少儿观众的兴趣,特别是《霹雳贝贝》和《大气层消失》等,一度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力。但跟美、日儿童电影尤其动漫电影相比,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者对空间的电影想象明显缺乏足够的创意,想象的电影空间也几乎没有吸引观众的魅力。

  中国儿童电影还在儿童期

  总的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迄今60年,儿童电影也经历了巨大的观念变迁,并在文化特质上从单一走向多元,这应该是中国儿童电影最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毋庸讳言,迄今为止,政治化、成人化、训育化的儿童电影观念仍然没有彻底退隐;儿童电影也往往只是作为一些创作者的“练笔之作”偶而为之,这直接导致儿童电影界缺乏具有品牌效应和票房号召力的编导与明星;没有“品牌”和“童星”支撑的中国儿童电影,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市场上走远,更不能在观众中生根。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空间的电影想象与想象的电影空间领域,在儿童思维与电影手段的契合方面,中国儿童电影仍然没有从整体上获得一种令人欣慰的跃动;过分拘泥于现实、缺乏超拔的想象、主动疏离于市场和观众等,都是中国儿童电影始终无法解开的症结。

  对于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中国电影而言,儿童电影的突破同样任重道远。

 

婵炲棎鍨肩换瀣级閵夈儱鐓傚┑鍌樺劜閺嗙喓绱旈敓锟�

闁诡喓鍔庡▓鎱朠闁革附婢樺ḿ鍐及椤栥倗绐� 18.226.94.15 马萨诸塞州大波士顿区麻省理工学院
濠碘€冲€归悘澶愬箖閵婏箑顣查柛锔哄妿濞堟垿宕烘惔锛勵伋闁哄牜浜滅槐鎴犳媼閹佸亯闁轰焦澹嗙紞澶愬礆閸℃瑧褰查柨娑虫嫹閻犲洨鏌夌换姗€宕楅妷銉ュ伎闁搞儳鏅悵锟�>>